2022年辽宁省教育世家 | 沈阳工业大学于海雁家庭
于海雁,女,沈阳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省教学名师,国家级一流课程负责人。
于海雁1988年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东北大学隶属当时的冶金部,实习期间,见证了宝钢的高自动化水平,毕业后来到沈阳轧钢总厂工作。工作中,感到有继续深造的必要,同时也是受父母的影响,向往教师这一职业,1993年成为沈阳工业大学一名教师,从事电子技术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数字系统设计》等课程。获首批沈阳工业大学“教学优秀教师”“十大最受学生喜爱的授课教师”称号。所讲授的课程,在“辽宁省本科教学质量监测”统考中,位列全省第一。作为课程负责人,《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被评为辽宁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上线于“辽宁省大学开放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网”,有近万人选课,2020年被评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主持并参与多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一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主编省级规划教材两部:《现代数字系统设计》和《电子技术实验教程》,发表教学和科研论文二十余篇。
于海雁的母亲张克筠,退休前为辽阳市第三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5年;于海雁的父亲于定义,退休前为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高级教师,从教37年。均为中共党员。
于海雁的母亲张克筠,1957年从辽宁省辽阳市师范学校(中师)毕业,服从分配到辽阳市灯塔县铧子乡大达连村小学任教。农村很少有科班出身的小学教师,村民给予了厚望。张克筠老师直接带毕业班,克服了生活、教学等重重困难、全身心投入,当年考入铧子乡中学43人,结束了村小学升学率为零的历史。师范毕业的张克筠老师多才多艺,拉得一手好风琴,在辽阳市文体汇演中,带队的农村小学一炮打响,名列全市第三名。作为唯一的公办教师,张克筠在村小学工作了22年,培养了十多位民办教师,其中两位还转为公办教师,为农村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1979年,张克筠老师凭着过硬的知识储备和教学基本功,成为辽阳市第三中学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初中的男孩是最顽皮的,但张克筠老师像有魔力一般,独特的教学方法,使这些顽皮的孩子,既听话又上进,深受学生爱戴。
于海雁的父亲于宝义,1960年从辽宁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辽阳市教师进修学校,成为“老师的老师”。于宝义老师翻山越岭、风餐露宿,靠着双腿行走在辽阳县的河栏、刘二堡、小北河、水泉、麻屯、隆昌、疙瘩寺……。为了不耽误第二天培训上课,都是前一天必须出发。山区的雨水又大又急,最危险的一次在疙瘩寺,百米宽齐胸深的河水还在上涨,天已渐黑,危险在逼近,后来在岸边两个放牛娃的帮助下才脱离险境。近十年时间,于宝义老师走遍了辽阳县的30多个公社,进行现场教学辅导、师资培训,为农村乡镇教育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到1969年,辽阳市教师严重不足,于宝义老师来到了辽阳市第三高级中学。市里上班,农村居住,通勤十年,没有耽误一节课。刚恢复高考时,作为普通高中,于宝义老师的班级本科考上了20多人,轰动了全校、全市。1979年恢复高考第一年,抽调为数不多的高中教师阅卷,于宝义老师批阅的是高考语文作文试卷。
于宝义、张克筠两位教师善良、豁达,尽最大能力帮助他人,不求回报。80年代中期,生活都比较困难,但农村老家,先后有四个孩子在市里上学,寄宿在家里半年多,其中两位还考上了本科。
于海雁的女儿胡雨薇,2009年考入沈阳工业大学本科,成绩优异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2017年,成为沈阳工业大学一名教师,现为讲师。虽然教龄只有短短的五年,作为一名党员,时刻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指导本科毕业设计,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于海雁的父亲于宝义是一名中学高级语文教师,总结的家风家训就是:忠于国家,孝敬长辈;勤能补拙,俭能治家;学能知理,书中有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秉承家风家训,教育、知识、文化、素质是家庭建设的首位。于海雁的家庭有五名教师、三名医生、两名从事金融工作,全家在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岗位践行家风、家训,建设美好家园,体现了教育世家的传承。祝我们伟大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