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增质 关注核心素养
“双减”之下的课堂教学应聚焦学科核心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大连市初中学业质量标准》的编写正是关注了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并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课程)核心素养,同时把脉课堂教学,达到减负增质的课堂效果。
据大连市教育学院初中中心主任刘世斌介绍,截至目前,大连市已经完成了初中阶段全学科(共15个学科)的学业质量标准培训。《大连市初中学业质量标准》是依据初中各科的《国家课程标准》编制的,致力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切实解决好课堂教学“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怎么教”3大方面的问题。学业质量标准刻画了学生在完成本学科课程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不仅关注学科知识,更关注学科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科在学生发展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方面的独特贡献率。教师可借助学业质量标准的研制,细化、分解课程标准的“课程内容”和“课程目标”,准确把握教材教学内容及教学程度,增强课堂教学的目标意识和效益意识。
减量提质 布置精准作业
据了解,落实“双减”政策,大连市很多中小学在作业管理方面多措并举。学校对作业质量要求“精”“准”“实”,小学低年级不布置书面作业,高年级的课后作业也在课后延时服务期间基本完成;中学则致力于布置精准作业。大连市第三十七中学教师高玉波告诉记者,教师们通过“口袋题”“分层作业”等教学策略布置精准作业,并通过“朗读比赛”“书法大赛”“作业展品”“拼图大赛”(地理)等系列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作业减量提质,效率大大提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课堂上的“小先生”也很受欢迎。老师在讲解前一天布置的作业时,请学生作为“小先生”上台讲题,使学生由“被动听”的状态转变为“主动学”的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那些经常登台的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领头军。
激发兴趣 打造高效课堂
除了作业安排上的“减负”,教师们也在努力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课堂质量。大连市沙河口区教育招生办公室杨丹妮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打造高效课堂的路上,语文学业质量标准的培训对于我们来说是一场‘及时雨’。专家们将语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的内在逻辑关联清晰地‘理’了出来,对学生的语文素养以及各个年级学生应达到的语文学习水平提供了十分明确、具体化的描述,使高效课堂的样貌细起来。‘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以及由远离生活需要走向实际问题的解决等教学理念非常实用、给力。”
大连高新区第一中学教师董玮告诉记者,“随着‘双减’政策和大连市新中考政策落地,本学期我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挑战。幸好,这次学业质量标准培训给了明确的方向。培训对标国家课程标准,细化各年级、各领域、各单元学生学业水平标准,确定教学内容,提出科学而有效的教学建议,使一线教师及时明确了高效课堂的目标层次和办法策略。”
记者了解到,大连市各校都在探索高效课堂模式,让教师们充分备课、磨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把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教给学生,让学生快乐高效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