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发力点无疑聚焦到了“作业”这一教学环节上。作业,不仅具有反馈巩固学科知识功能,还兼顾着培养学生学习习惯、锻炼学生思维品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等教育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弱化,致使作业反馈失去了原有的教育价值。虽然每天教师的作业布置和教育方针要求相去甚远,但学生正是在这一天天的作业完成中,逐渐成长为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不要小觑这每天的60分钟、90分钟。作业的低效甚至无效,微观上讲,是浪费时间、损耗健康,宏观上讲,是背离教育规律,偏离教育目标。
对此,学科教研组首先要把好“设计关”。从作业内容上,学科组要精心研究、筛选、整合书后习题和教辅材料等内容,划分出基础性作业、能力性作业、拓展性作业,供学生选择。从作业形式上,除书面作业外,可以有诵读类、识记类、实践体验类、项目研究类、创意制作类,同时要把握好“形式要为内容服务”的原则,穿插进行,不可单一。从作业的量上,教师要在研究教学重难点和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哪一类题需要多长时间完成,限时作业不仅能在时间上把控,还能培养学生规划时间的习惯,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其次,学生主体要把好“诚信关”。当下,我们更多地把目光集中在如何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上,但其实更要关注学生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作业。网络的便捷、强大的搜题功能等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大大降低了作业巩固复习的效能,往往是作业漂漂亮亮,检测结果不理想,蒙蔽了老师的双眼。因此,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教育学生明白完成作业的过程不仅是检验知识掌握与否的过程,更是诚实守信、自我控制、反思自省的过程,在作业完成的环节中凸显育人功能。
再其次,学校管理者要把好“批改关”。教师要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复批复改,这是提高作业质量的一道重要关口。学校教学部门要在统一作业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具体要求,让教师在作业批改时有章可循,甚至复批复改的符号也应尽量一致,这样既便于学生辨识,又有利于学校的反馈评价。当然,针对学生作业中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整体反馈,个别性问题进行个性化指导,也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环节。由此可见,只有树立作业的“大质量观”,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提升育人质量。
做作业的过程,本质上是学生从有教师指导的课堂教学,过渡到没有教师指导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依靠自身的能力去理解、内化和掌握学习内容。为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就要有意识地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架设思维支架,提供选择空间。比如,现在不少教师喜欢布置手抄报这一作业形式,认为这是丰富作业形式的最佳途径。殊不知,这项作业对于喜欢画画的学生而言是自我展示的方式,而对于画画没有兴趣的孩子来说则是痛苦的一件事,最终只能全家齐上阵。因此在作业布置时,教师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即基础水平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通过不同的作业类型满足学生的学习风格或兴趣爱好,激发学生对自主学习的欲望。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一些个性化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长,在选择中实现自我发展的最优化。
减法不做,教育难行。减去作业负担的目的,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育人质量,而不是降低教育标准。只有在“大”育人观上做足文章,再反观作业这一“小”的教学环节,很多问题才能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