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洪涛:
您提出《关于加快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破解企业与高校合作“最后一公里”问题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我省高度重视产学研用一体化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为目标,通过搭建各类产学研合作平台对接平台,引导企业加强高校与院所合作,破解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最后一公里”。
一、建设企业与学校联盟服务平台
建设企业与高校联盟服务平台网站,支持企业与高校及时发布最新科研需求和科研成果,成立企业与高校联盟,组织企业与高校成立联盟57家,覆盖三大产业,吸纳3661家企业,178所高校参加,打通企业与高校合作沟通桥梁。针对企业需求,开展科研攻关,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高高校服务企业能力。支持高校与企业共同申报项目,优化各类科技计划,优先支持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的计划项目。提出深化省级科技计划项目和资金管理“放管服”改革的10条突破性举措,优化科研经费管理方式。
二、优化企业与高校合作模式
通过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产学研工作,聚焦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难点”,启动实施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振兴专项行动,凝练12条创新链作为主攻,梳理各细分领域的技术创新树状图,在此基础上布局了39个省科技重大专项和116个重点研发计划。探索实践“政府搭平台、企业提问题、专家拿意见、市场给答案”的项目生成模式,即由企业和行业协会根据市场需求提出技术研发方向和目标产品,由专家对企业提出的技术方向或产品需求进行研究凝练和系统集成,最终提出对产业发展具有牵动作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或科学问题。将凝练的技术问题,纳入省科技重大专项或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由行业骨干企业牵头省内外优秀院所联合申报,凝练出的科学问题,通过“NSFC—辽宁联合基金”,面向辽宁重点产业领域优势企业的创新需求,吸引省内外高校院所的高水平专家团队参与辽宁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攻关,有效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卡脖子问题。科技资源配置上,做到重大技术创新由企业出题,科技要素由企业组织,经费投入以企业为主,成果检验和应用由企业来做,着力将科技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以2019年省科技重大专项为例,实施的39个项目中有35个由企业牵头,占比高达89.7%;项目研发总投入约为15.6亿元,省财政资金占研发总投入比例约为20.9%,发挥了近5倍的放大作用,项目达产后预计实现产值273亿元,投入产出达1:18。
三、深化科技体系改革
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指导意见》,推动构建科技评价体系和分类评价制度。印发《辽宁省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从体制机制上激发产学研合作。印发《关于抓好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有关文件贯彻落实的通知》,落实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优化分配机制、支持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方面政策文件精神,赋予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政策激励试点,突破、探索在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无形资产评估,科研相关的兼职兼薪、机构编制、干部人事、薪酬激励等形成更多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
四、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省政府印发《关于推动我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实施意见》,出台《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意见》。推进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加快提升人才、科技供给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打通人才培养与就业“最后一公里”,推动全省高校建设29个实训培训基地,92个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76个校企合作二级学院,226个订单定制培养试点专业,2914个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34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专业,545个省级大学生校内外实践教育基地,推动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意见》,组建21个产业技术研究、16个校地研究院、68个校企联合研发机构,年均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推动省属企业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设立技术转移机构,共同开展研究开发、成果应用与推广。推动本钢集团与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共同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通过政策激励、计划引导,健全服务体系,强化科技人才支撑等方式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破解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最后一公里”。
1.加强政策激励作用。结合我省最新改革探索,出台符合辽宁振兴需要、具有较高含金量、在全国有较强影响力的科技创新政策举措;按照科技领域“放管服”要求,深入推进科研人员减负专项行动;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让最适合的单位和最有能力的人员承担科研任务;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建立唯真唯实的正确导向;完善省级科技创新基地平台评价制度,以评促建、优胜劣汰、良性循环,继续组织开展科技政策宣传月等活动,加强科技政策落实督查评估工作,促进科技政策有效落实;加强科研作风学风建设,打造良好科研生态。开展科学家典型事迹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舆论氛围。
2.加强计划引导作用。支持企业联合高校、院所联合申报国家级重点研发计划类项目,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技术创新引导及基地人才等五类计划都鼓励支持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在优势产业或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布局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推动已组建研究院构建新型研发机构体制,瞄准科技前沿和学科交叉领域,在高校院所新建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围绕特色优势产业重点领域,优先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创新中心。
3.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转移。根据《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奖励后补助实施细则(试行)》要求,对省内企业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等形式转化的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省内高校、科研院所通过技术转让、技术许可、作价入股、技术开发等形式在省内企业转化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中试基地中试项目、科研人员携科技成果创办企业项目进行支持,激发科技成果转化供需双方的积极性,进一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4.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推动东北科技大市场围绕省内各高校院所特色领域建立工作站,在各市建立分市场,同时加强与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征集企业需求,举办各类综合性对接服务活动,支持各类市场主体按专业领域举办常态化路演活动,全年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按市场化运行服务机制,破解企业与高校合作“最后一公里”问题。
5.强化科技人才支撑。发挥省自然科学基金培育人才基础作用,继续设立优秀青年基金和博士科研启动基金,优化支持力度和支持范围;建设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兴辽英才”计划等各类科技人才支撑平台,加大对创新领军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创新团队等的支持力度,发挥高校科技创新引智基地等平台作用,深化院校与企业的产学研合作。
辽宁省教育厅
2020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