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关于“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第1300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09日
  • 编辑:辽宁省教育厅管理员
  • 来源:省教育厅

曾利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共同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扎实做好校园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线上线下相结合,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心理疏导与人文关怀,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体系机制

  一是组织召开辽宁省教育系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专题座谈会,分析研判我省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势,多措并举打出“组合拳”,切实为学生心理健康把脉护航。坚持育德与育心相结合,构建“1-635”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即成立1个省专家工作指导组,6支队伍协同工作,抓住3类重点学生群体,开展“5个一”教育活动。二是建立全省高校心理中心主任心理危机预防集中云会诊机制、家校联动工作机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工作机制、医教协作工作机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省—高校—院系”三级培训体系、“一生一册”个性心理成长档案,健全“早发现、早报告、早研判、早预防、早控制”预警机制,夯实“学校、院系/年级、班级、宿舍/个人”的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加强学生心理教育管理,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多方协同防范遏制发生学生心理危机事件。三是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高校学生宿舍管理的意见(试行)》,要求高校按师生比不低于1:4000比例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且每校至少配备2名,院系明确1名辅导员专门负责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每所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条件的中小学校可以配备2-3名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市(县、区)级教育学院或教师进修学校配备心理教研员。高校班级设立心理委员,中小学班级设立安全委员,依托班长、寝室长、学生党团骨干等力量,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互助体系。

  二、优化课程体系

  一是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大中小各学段教学计划, 将生命教育融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指导高校对本专科新生开设心理健康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推动有条件的高校开设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心理健康选修课。要求中小学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以活动为主,注重引导学生心理、人格积极健康发展,最大程度地预防学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心理行为问题。二是要求各中小学校将“五育”并举落到实处,通过体育、音乐、美术、劳动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温润学生心灵、培养学生健全人格。要求学校严禁以各种理由挤占体育、音乐、美术和劳动教育课程。中小学校必须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要安排一节体育活动课,学校每天组织开展的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长要不少于25分钟。三是定期举办全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动校际间交流互动、共享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成果,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每年组织开展“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学竞赛”活动,以赛代练、以赛促建,持续推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创新课堂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吸引力和实效性。四是举办“辽宁高校心理阳光大讲堂”,每年举办不少于8期的高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讲座,邀请全国一流大学的知名专家担任主讲,通过“万人同上一堂课”的线上课程模式,把专业化的心理健康知识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达到“授人以渔”的培育效果。

  三、强化普查辅导

  一是指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情况专项普查,摸清辖区内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全面了解中小学校专兼职教师配备、心理辅导室建设、课程开设、全员育人以及心理危机预防体制机制建设情况。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学年开学前后要及时进行师生身心健康状况摸底,根据师生的反馈信息,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同时,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管理机制,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危机排查和重点关注学生群体的心理监测工作。二是指导各高校优化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加强软硬件设施建设,设立心理发展辅导室、心理测评室、积极心理体验中心、团体活动室、综合素质训练室等,向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三是组织辅导员、班主任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线上线下谈心谈话,倾听学生困惑和诉求,重点做好可能出现学业困难、经济困难、亲子关系困难等学生的心理服务,对有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转介。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精准施策,因材施教,把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

  四、开展主题活动

  一是指导各地各校畅通线上、线下双渠道,组织开展各类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用心用情做好师生心理教育引导疏导。每年以5月25日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日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以生命价值观教育为重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举办心理健康文体活动,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连续五年组织开展高校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将学生日常在学习、生活、人际、情感等方面的挫折故事通过情景剧的方式呈现和突破,传播自尊自信、乐观向上的现代文明理念和心理健康意识,引导高校师生积极参与,传达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心理育人功能。二是疫情发生后,迅速开通“辽宁高校公益心理援助平台”“辽宁学校公益心理援助平台”开展心理服务,组建涵盖160名高校心理咨询师和心理科医生的心理志愿者服务团队,为全省大中小学师生提供咨询服务3000余人次;充分发挥广大辅导员及心理咨询师的作用,组织优秀大学生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引导广大学生减轻心理困扰。三是开展“同心战疫,拥抱春天”校园美景随手拍主题活动,已征集作品2000多件,推送优秀作品200多件;组织跳绳、平板支撑等适合疫情期间的体育竞赛活动,组织“唱响战疫曲,共普春时光”原创校园歌曲MV作品征集、书法大赛、艺术展演、清明“云端祭英烈”等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封闭和网格化管理期间学起来、动起来,助力学生减压释怀、放松情绪,形成“人人有项目、天天有事做”的课余文化生活状态,舒缓学习生活压力。

  您提出的建议,对我们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经研究,我厅决定全部采纳。下一步,我厅将持续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指导各地各高校加强大中小学校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和课程建设,开展学生心理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工作,强化日常心理咨询辅导及培训,拓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建立健全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工作队伍及条件保障,压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责任。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宣传,面向家长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在举办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增加家长的参与度,提高家长的重视程度,取得家长的关注和支持,加强家庭成员对青少年心理上的关怀。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强调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实施家庭教育时,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智力发展状况。组织动员全省学生和家长积极参与“辽宁省首届家庭家教家风文化节”,促进建设文明家庭、实施科学家教、传承优良家风。注重学校与家庭关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沟通,及时发现和了解可能引发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隐患及其原因,共同研究相应解决办法,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工作合力。进一步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队伍体系建设,加强对广大普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培训,将心理健康教育同德育教育、思政教育更紧密的融合,形成广大教师人人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氛围,共同筑牢学生的心理健康防线。加大综合支持力度,推动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建设,实施学生心理健康促进计划,强化案例挖掘和数据建模,探索建立精准服务平台。做好科学识别、实时预警、专业咨询和妥善应对,切实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培育学生树立积极乐观、迎难而上的良好心态。将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作为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有效途径,不断提升心理育人工作质量。

  辽宁省教育厅  

  2022年6月14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