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千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省职业教育工作的关注和支持,对我省职业教育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和建议必将对推进我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一、我省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举措
(一)构建培养体系,拓宽人才培养上升通道
一是加快构建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体系,实施初中毕业生起点的中职-高职专科、高职专科-职教本科、五年一贯制等一体化培养,形成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纵向贯通的成长通道。二是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印发《辽宁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行动方案》,积极引导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专业试点。在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理工职业大学等高校开设职教本科专业,探索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路径,积累有效经验。三是建立与完善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考试招生制度,从2025年起调整我省高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本科专业范围,进一步完善纵向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更好地满足产业发展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二)推进产教融合,强化人才供给
聚焦产教融合,围绕企业发力,为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一是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建设。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职业院校”要求,会同省发改、财政等13部门出台《关于推进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办学的指导意见》,2023年首批启动4个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试点建设,推动办学体制机制创新,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二是建设“兴辽产业学院”。在园区、企业建设10个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竞赛、企业生产和社会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推动职业院校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合作共建共管101个“兴辽产业学院”,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及虚拟仿真实训项目732个,订单定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三是开展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组建石油化工、机器人、船舶、航空等10个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和大连金普新区、沈阳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0个市域产教联合体,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服务辽宁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和大国重器建设。四是优化专业结构。在全省开展高职专业星级评估,对标国家职业教育教学相关标准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建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新增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紧缺专业布点84个,撤销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金融科技应用等67个专业布点。
(三)推进职普融通,构建协同育人新路径
2019年,我省印发《辽宁省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的实施意见》,鼓励普通高中与中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实训基地等方面开展协作。鼓励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融通发展,探索发展综合高中,完善课程实施、学籍管理、考试招生等方面支持政策,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机会,满足学生升学和就业双重需求。
二、下步工作思路
(一)加快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建设,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改革专业试点范围,积极引导具备条件的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试点。进一步夯实高等职业院校办学基础,加强内涵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支持高职院校开展“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的二级学院建设,并与本科高校联合培养本科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开展“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面向龙头企业遴选具有工匠潜质的一线优秀人才、优秀中高职毕业生,“一匠一案”培养“兴辽未来工匠”。
(二)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高质量发展新生态
加强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建设,新遴选一批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运行机制、产教供需对接、协同开展技术攻关、技能人才培养、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实践能力项目、教学装备等方面,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典型经验和工作案例,促进产教深度融合、服务高效对接、支撑全行业发展。全力推进国家工业母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筹建工作,跨区域联合行业组织、学校、科研机构、上下游企业等,重点围绕高端主机产品、数控系统、功能部件及关键共性技术开展人才、技术对接。
(三)推进《辽宁省职业教育条例》立法,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法治保障
在省人大和省司法厅指导下,对标国家新政策,充分结合我省实际精准施策,以问题为导向,突出省域特色,进一步加快《辽宁省职业教育条例》立法工作,重点解决职教法落实不到位、管理体制不顺、部门缺乏协同、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深入、职业教育实施规范性不足、教师立法缺失与师资队伍建设弱化、保障不到位、服务地方社会发展能力不强、地位和社会认可度不高等问题,为高质量办好职业教育、服务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政策保障。
辽宁省教育厅
2024年7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