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推动我省高校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建议》(第1425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4年08月13日
  • 编辑:辽宁省教育厅管理员
  • 来源:省教育厅

孟庆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动我省高校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提出的构建我省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新布局,推动我省高校与城市深度融合建议对于推进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以高校与城市协同创新高质量发展为源动力,丰富校城融合新内涵,促进人才链、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打好打赢三年行动攻坚之年攻坚之战具有很强的建设性和指导性意义,经商省科技厅,决定全部采纳。

  一、关于深化与“双一流”大学合作机制,开辟高校与城市融合新赛道的建议

  为把我省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在新时代东北振兴上展现更大担当和作为,省委、省政府积极推进与国内“双一流”高校的战略合作。2023年7月至今,省政府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多个领域开展合作。2024年2月,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带队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回访,3月北京大学来辽回访并就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走访调研,省校再次商定开展清华教授校友辽宁行、北京大学与辽宁省属高校开展学科共建等合作事项,双方合作得到进一步深化拓展。5月27日,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15所“双一流”高校签署省校战略合作协议,省校合作再上新台阶。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合作,开展高层互访与定期沟通,确保合作方向与辽宁产业发展需求紧密相连;共建创新平台与项目,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如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等;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双方互派高层次人才和管理骨干挂职锻炼、交流任职,开展培训研修、战略咨询决策。

  二、关于以需求为驱动、以市场为主导,加快构建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新机制的建议

  近年,我省不断完善高校科技创新转化体系,对接打造新时代“六地”的人才、科技需求,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转化。推动高校主动对接省内大中小企业技术需求,举办“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

  下一步,将持续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深化实施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组织召开高校科技成果对接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和转化科技成果;搭建科技转化平台,系统谋划一揽子服务政策,在学校与政府、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单位间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合作机制,定期发布最新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促进校地协同发展;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重要平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和文化传承创新,提升高校智力服务能力。

  三、关于示范引领、资源共享,打造校城融合创新高能级平台的建议

  根据区域产业布局和科技创新需求,打造校城产教融合平台,提升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推进校城融合发展。一是由重点企业和高水平高校、职业学校共同牵头组建机器人、石油化工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支持通用技术集团、大连理工大学、大连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筹建国家工业母机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二是组织各市由园区管委会牵头,政行校企研多方参与组建市域产教联合体。其中,大连金普新区市域产教联合体入选全国首批市域产教联合体。三是校企共建智能制造、机器人、人工智能、文旅等现代产业学院,开发实习实训岗位、建立实验室,联合培养毕业生,解决企业技术问题、推出新产品。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推进校城融合发展。注重示范引领作用,构建以“三城四核”为核心的校城融合主引擎,充分发挥好依托沈阳、大连、锦州高校集聚的资源优势,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龙头城市,以及利用好沈阳浑南科技城和沈北大学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锦州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吸引高端人才、培育科技英才、集聚顶尖专家的优势作用,打造校城融合创新高能级平台。

  四、关于加强急需人才培养,打造“产才融合”新高地的建议

  我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把建设人才强省作为三年行动的重要内容强力推进。加大紧缺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力度,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实施“兴辽英才计划”,集聚用好青年科技人才。

  下一步,我省将加快建设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悉心育才,建好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遴选支持一批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动态优化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培养紧缺人才;倾心引才,发挥好“院士辽宁行”、“教授辽宁行”等引才品牌作用,汇聚更多全国全球智力资源;精心用才,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资源向高新园区和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骨干企业集聚,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强劲的推动力、支撑力。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教育工作的关心和理解,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支持我省教育改革发展工作。

  辽宁省教育厅

  2024年6月13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