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预防抑郁症的建议》(第1183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
  • 编辑:辽宁省教育厅管理员
  • 来源:省教育厅

吴春梅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在学校教育中加强预防抑郁症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教育厅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联合省内18部门制发《辽宁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同时,通过课程改革、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多措并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千人计划”,2021—2024年累计培训专兼职教师及班主任1.5万人次,覆盖全省所有地市;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建立“校-县-市”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24-12355);联合省妇联、省精神文明办线上线下开展辽宁校长家教课堂活动5场,受益家长儿童达164万人次;每年举办“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202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大讲堂”,覆盖教师及家长30万人次、学生20万人次;今年5月召开全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先进经验,督促工作落实。

  您在建议中,分析了加强我省学校教育中抑郁症预防工作的重大意义,并提出四点建议,这些建议非常宝贵,针对性很强,我厅认真研究,积极采纳,并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

  指导各地各校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为载体,结合特殊时间节点(如5.25、10.10以及每学期开学初、考试、升学等重点时段)、特定主题(珍爱生命、挫折教育、情绪识别与调适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主题班队会、班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通过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组织微课堂等形式,及时纾解学生心理压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深入开展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全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展演等活动,通过有组织的社交促进活动,增强学生之间、同伴之间相互关怀与支持的意识。继续开设“辽宁省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向阳花学堂”“白海豚爱心妈妈”等活动,从不同角度,用学生、家长喜闻乐见的形式,生动形象、直观具体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家长做孩子心理健康的守护者,培养青少年自我调节认知与情绪的能力,消除学生和家长对心理问题的偏见与歧视。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育专业化团队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基本力量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指导各地各校按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提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投入资金制定分层分类省级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纳入省级培训规划,继续开展书记、校长、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在各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培训全覆盖,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疏导能力,促进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跟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将心理疏导贯穿至教育活动中。

  三、加强监测预警,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健全心理健康问题监测预警工作体系,要求各地各校每学年要面向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评估结果异常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支持各地各校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人际困难等风险因素以及学习生活环境有巨大变化的学生,发现苗头问题,及时疏导化解。班主任、辅导员要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及时识别心理有问题和心理障碍学生,对需就医的学生及时转介就医。

  四、优化协同育人机制,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

  强化部门协同,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成立“教联体”,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卫生健康、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作用,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心理和法律援助热线服务等。积极推动县级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协作机制,畅通医校转介绿色通道。推动建立教育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健全精神或心理问题学生复学机制。鼓励学校与专业心理机构、科研院校开展广泛合作,引入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水平。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志愿者活动、公益讲座等方式,参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社会资源的整合,扩大心理健康服务的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五、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扎实开展“规范管理年”行动,进一步压实学校办学主体责任,对于违反负面清单规定、触碰底线红线办学行为的依法依规严肃追责。加强学生睡眠管理,提升课堂教学实效,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巩固深化“双减”成果,指导督促各地各校按照国家规定的课程标准设定教学进度和难度,坚决推进“零起点”教学。进一步规范作业管理,严格控制统一考试次数,合理控制考试难度,不按成绩排名,不炒作中、高考状元。严肃查处校外培训机构误导公众教育观念的违法违规广告行为。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持续创建义务教育新优质学校,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扩大优质特色高中招生规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推进中考改革,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时段课间15分钟,广泛开展精品研学活动,引导学生快乐成长。

  六、五育并举,促进学生身心素养全面提高

  大力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指导各地各校加强体育锻炼、美育浸润,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动课程。保障学生每天综合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2小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美育活动、劳动和研学实践,使学生调节情绪、舒解压力、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继续倡导并支持中小学生长期坚持大课间跑等体育活动,督促各校通过“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连堂课”等增加体育活动强度与时长,加强校园足球建设,建立完善教学、训练、竞赛体系,切实提高学生体育锻炼质效,有效控制近视率、肥胖率,持续推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感谢您对学校教育中预防抑郁症的关注和对我省教育事业的支持。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6月4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