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强辽宁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第1191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
  • 编辑:辽宁省教育厅管理员
  • 来源:省教育厅

张爱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辽宁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省教育厅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联合省内18部门制发《辽宁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同时,通过课程改革、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多措并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千人计划”,2021—2024年累计培训专兼职教师及班主任1.5万人次,覆盖全省所有地市;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建立“校-县-市”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24-12355);联合省妇联、省精神文明办线上线下开展辽宁校长家教课堂活动5场,受益家长儿童达164万人次;每年举办“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202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大讲堂”,覆盖教师及家长30万人次、学生20万人次;今年5月召开全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先进经验,督促工作落实。

  您在提案中分析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家校沟通渠道、确保心理健康经费投入及开展好自创主题活动等建议,很全面,很宝贵。我厅会同省财政厅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严格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学时,开齐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优化课程体系,通过示范课、公开课等形式,打造一批具有辽宁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精品课程。支持学校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材和教案。推进小初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一体化建构,引导学校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开展课堂教学视导活动,推进各地各校深入落实《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升课堂教育教学效果。发挥省、市、县各级教研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加强跨区域跨学校的联合教研。鼓励学校多学科交叉联合开发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促进心理健康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指导各地各校认真总结、凝练实际工作经验,推广鞍山市“五五工作法”和抚顺市上好“四堂课”等心理健康教育典型做法。

  二、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基本力量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指导各地各校按要求配齐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逐步提高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比例,鼓励配备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专职教师。制定分层分类省级培训计划,将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培训纳入省级培训规划,继续开展书记、校长、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在各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培训全覆盖,增强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和心理疏导能力,促进其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跟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将心理疏导贯穿至教育活动中。

  三、坚持家校共育,协同育人

  发挥好辽宁省家校社共育研究指导中心作用,指导各地各校进一步完善现有家长学校的管理机制,面向家长积极开展线上科普宣传、线下家庭辅导等。广泛动员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大力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家长的心理健康素养。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家长课堂、家访等形式,面向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讲,引导家长树立科学养育观念,主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尊重孩子心理发展规律,用充满爱的亲子关系助力孩子发展。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建立重点学生家长、班主任、心理教师三方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共享、协同育人。持续开展家庭教育培训活动,由省妇联牵头,计划面向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实施家庭教育、儿童安全等方面培训100场,进一步提升家长对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视和应对能力,引导家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四、构建心理健康服务社会支持网络

  强化部门协同,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成立“教联体”,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联合卫健部门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巡讲活动,积极推动县级卫生健康、教育部门建立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支持协作机制,畅通医校转介绿色通道。鼓励建立医校定期会商制度,联合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推动建立教育部门会同卫生健康等部门健全精神或心理问题学生复学机制。鼓励学校与专业心理机构、科研院校开展广泛合作,引入优质资源,提升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水平。沟通民政、卫生健康、共青团和少先队、妇联等部门协同搭建社区心理服务平台,支持专业社工、志愿者等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通过社会资源整合,扩大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更全面的心理健康支持系统。

  五、不断丰富校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开展生命教育、挫折教育、情感教育,依托国旗下演讲、校园心理剧、手抄报、读书活动、微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生命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创新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终端等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校报校刊、校园网站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深入开展全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全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剧创作展演等活动,指导和督促各地各校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特别是针对每学期开学初、考试、升学等重点时段,通过专题讲座、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组织微课堂等形式,及时纾解学生心理压力。大力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指导学校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动课程,保障学生校内综合体育锻炼时长每天不少于2小时,利用运动会、校园文艺节、体育节、劳动周、班队会及各类实践活动时间,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美育活动、劳动和研学实践等教育活动,使学生调节情绪、舒解压力、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五育并举促进心理健康。

  感谢您对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对我省教育事业的支持。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6月4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