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杰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辽宁省对青少年乡村文化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分析了当前乡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课程设置、丰富实践活动、加强家校合作、促进校村联动等具体建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我厅高度重视,会同省文化和旅游厅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将乡土文化融入教育教学
指导各地各校贯彻落实《辽宁省义务教育地方课程指导纲要(2024年版)》,以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红色文化、区域经济、优势科技等为内容载体,帮助学生了解辽宁的地方特色和重大成就,知道辽宁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贡献,理解辽宁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感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认同,提升实践能力,强化责任担当。指导各地各校充分利用好地域资源,将地方课程与学校德育、社会实践、学科实践、研学实践等活动有机结合,与劳动、综合实践活动、班团队活动、校本课程等整合实施,不断提升课程教育教学质量。
二、突出课程实践育人
聚焦辽宁红色“六地”教育资源,设计46条研学精品路线,开放110个免费研学实践活动场馆,使中小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增长见识,收获新知。继续指导各地各校合理利用校外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切实增强学生对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省文化和旅游厅每三年举办一次省艺术节、省群星奖评选,并开展送戏下乡、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三、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围绕假期规划、亲子沟通、习惯养成等方面,发布系列微视频,充分发挥各有关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用,转变育人观念,形成良好氛围。指导各地不断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增强班主任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严格落实家长会、家访、家长接待日等制度。举办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专题培训,推动各地建立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以“教联体”为抓手,进一步完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为学生们打造健康快乐成长的“大本营”。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教育事业的关心与支持。
(来源为建议提案答复文件,脱密、脱敏处理后经审查可以公开的内容)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