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光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优化高等院校专业设置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建议中提出了当前大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的问题,一方面是由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导致对部分专业需求减少,传统专业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另一方面学生及家庭在专业选择时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对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及就业市场动态缺乏前瞻性认知。针对这一问题,从调整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角度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建议。
一、工作完成情况
学科专业是高等教育体系的核心支柱,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近年来,我们立足科技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持续推进我省高校专业优化布局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加强政策引领。联合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五部门印发《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通过布局前沿交叉学科、强化产教融合等举措,系统性推动学科专业结构与产业行业发展需求深度适配。二是做实学科专业“调停转增”。2023-2025年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期间累计增设本科专业点223个,覆盖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急需领域。在新增的223个本科专业点中,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点共159个,占总数71%,较2021-2022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加强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联动。实行“红黄牌”专业预警机制,2023-2025年累计撤销低效专业点219个,较2021-2022年撤销总量(47个)年均增幅达210%,学科专业调整力度大幅增强,实现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纵深推进。
二、下一步工作
一要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科学精准、超常布局、深度融合,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强化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状况联动。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针对连续多年就业率偏低、生源吸引力不足且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系统推进专业结构优化。
二要加快推进存量专业的迭代优化。面向科技和产业发展前沿,加大力度推动专业内涵更新,遵循教育规律,稳妥推进专业结构优化。支持相关高校整合资源,打破学科专业壁垒,跨学院、跨学科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微专业”,加强优质特色课程群建设,增强人才培养针对性,打造“小而优”的人才培养项目,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注重运用人工智能助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推动专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鼓励高校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引导高校探索新型教学组织形态。
三要加强专业特色学院建设。按照“服务国家战略、突出区域优势、强化专业特色”的建设思路,实施“一院一策”的建设方案,深化部门共建机制,支持省内有条件的高校在科技创新、民生安全、文体教育等重点领域建设新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智慧农业学院、足球学院、应急管理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通过校企合作、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强化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匹配。
(来源为建议提案答复文件,脱密、脱敏处理后经审查可以公开的内容)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