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秀岩代表:
您提出的《大力推进人工智能通识教育助力辽宁智能智造强省建设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众多高校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但是人工智能通识教育仍面临课程内容的设计难度大、师资力量不足及教师存在畏难情绪、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机会有限、政策与管理支持不足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您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建议,相关建议我们将积极采纳。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学习研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方案举措。省教育厅积极研究探索人工智能助推教育公平优质发展新路径和教育教学新方法、人才培养新模式。2025年4月组织召开“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以及辽宁省教育厅相关领导、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39所省内高校的校领导、全国80余所高校代表、超星泛雅集团等20余家企业代表及专家学者350余人参会,认真研讨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案举措,成立“辽宁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改革发展联盟”;2025年3月,省教育厅组织开展“辽宁省高校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研讨会”,邀请东北大学、辽宁大学等省内18所高校教务部门负责同志及相关领域专家学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展开研讨;2025年3月末4月初,分两批组织省内60余所高校的120余位分管教学工作负责人、教务部门负责人赴清华大学学习开展AI赋能教育教学调研学习;2025年3月,省教育厅召开人工智能专题学习会,邀请国家图书馆韩萌做专题辅导,厅直机关全体党员干部参加学习。通过辅导报告、专题研讨、学习培训等形式,推动我省教育系统管理人员及教师深刻认识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提升其人工智能素养,为全面推广人工智能通识教育筑牢思想根基与素养基础。
二是聚焦人工智能方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石,筑牢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基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以及教育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不断优化 专业结构,强化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布局。增设人工智能、信息技术、大数据等相关专业,培养具有数据分析、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等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推动传统学科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的高精尖紧缺人才。我省共有东北大学、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等24所高校开设人工智能专业,其中2025年新增辽宁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4所高校的人工智能专业点,为辽宁智造强省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人才支撑。
三是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产教融合搭建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平台。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我省共有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新一代人工智能信息产业学院、大连东软信息学院东软-百度人工智能学院等智能化相关省现代产业学院50家,其中2024年建设沈阳工业大学人工智能大数据产业学院、大连海事大学航运人工智能技术产业学院等22家现代产业学院。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共建研发中心、创新实验室等,弥补校内教学资源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创新实践机会,助力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创新,赋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
四是优化教学实践平台资源,提升人工智能人才培养质量。通过构建智能化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我省已建设辽宁工业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虚拟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智能+医学信息与大数据虚拟教研室”等3个省级示范性虚拟教研室,以及沈阳理工大学“算法设计智能化虚拟教研室”、沈阳建筑大学“智能制造装备基础课程虚拟教研室”等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培育大连理工大学“数据驱动的智能化学合成实验研究平台”、东北财经大学“OpenEdu4Fin:基于大语言模型的智能财经教育平台”,入选教育部“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应用场景典型案例。通过先进典型引领推动高校加大人工智能教学实践平台建设。
二、下一步工作
一要优化高校学科布点,助力“双化协同”人才培育。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点。聚焦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支持高校结合自身优势特色,合理增设人工智能、智能科学与技术、智能视觉工程、机器人工程等专业,或申请新设人工智能相关新兴交叉目录外专业。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学院,加大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投入力度,改革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模式,构建融基础性、系统性、前沿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培养方案,强化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教协同、产学合作,联合打造人工智能实践应用平台,提高学生应用人工智能的思维、能力和素养。努力形成一系列“人工智能+”交叉学科专业,以适应人工智能人才培养发展需求,壮大人工智能相关领域师资力量,磨练出一批基础扎实、专业能力突出、勇于创新的“人工智能+”师资团队。
二要加强高水平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支持高校为不同专业学生开设“通用+特色”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针对专业特色开展课程内容设计,深化人工智能相关国家级一流课程建设,鼓励将国产人工智能软件和模型等纳入教学内容,提升课程的前沿性、交叉性和创新性。省教育厅将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省级教学改革项目、省级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对“人工智能+”类型项目予以适度倾斜。
三要着力提升高校教师人工智能素养和AI辅助教学应用能力。支持高校加强对教师人工智能技术相关教育教学能力培训,打造教学科研并重的一流人工智能教师团队,推动提升全体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鼓励高校在教师辅助课前准备、丰富课间过程、完善课后优化等方面充分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教师改进教学设计、提高备课效率、创新教学方法。省教育厅将适时遴选“辽宁高校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应用”优秀案例。
四要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教学资源的普惠共享。支持高校重点建设一批智慧课程,鼓励高校之间深度合作、共享优质“人工智能+”课程资源,省教育厅将适时遴选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典型教学案例,并在辽宁智慧教育平台予以免费开放获取。以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辽宁省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等工作为抓手,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科普教育基地和专家队伍提升服务能力,吸纳更多相关科普人才,创作、共享更多相关人工智能科普资源。
(来源为建议提案答复文件,脱密、脱敏处理后经审查可以公开的内容)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