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加强辽宁数字人才培养的建议》(第1542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24日
  • 编辑:辽宁省教育厅管理员
  • 来源:省教育厅

杨松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辽宁数字人才培养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针对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发展下数字化人才供需不匹配问题,数字化人才培养标准、选拔、培训、绩效考核等方面缺乏规划,人才数字化能力不足,缺乏相关认知、思维、技能和素养,难以满足数字化业务发展的需求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建议。感谢您对高等教育的关心,您提出的相关建议我们将全部采纳。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是紧握数字经济发展战略机遇,依托十部门协同联动,搭建数字人才的培育桥梁。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决策部署,服务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和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发展需要,扎实开展数字人才育、引、留、用行动,着力打造规模壮大、素质优良、结构优化、分布合理的高水平数字人才队伍,激发数字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辽宁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振兴新突破提供人才支撑,联合省委组织部、人社厅、科技厅的10部门印发《辽宁省实施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支撑数字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辽人社函〔2024〕251号)。

  二是聚焦数字人才培养新方向,以学科专业建设为基石,筑牢数字化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基础。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强化数字化相关专业的布局。增设电子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等数字化专业,培养具有数据分析、算法设计、软件开发等能力的专业人才。同时,推动传统学科的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实现学科交叉融合,培养跨学科的高精尖缺人才。我省共有人工智能、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8个专业种,135个专业点,其中2024年新增沈阳工业大学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信息工程、沈阳科技学院人工智能等11所高校15个专业点。

  三是紧握数字人才培养发展机遇,依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搭建人才培养的高速通道。加强与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产教融合为特征的现代产业学院,推动数字化培养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企业资源,共建研发中心、创新实验室等,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产业环境和创新实践机会。同时,推动产业学院开展数字化转型研究,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我省共有沈阳工业大学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沈阳理工大学数字设计产业学院等省现代产业学院30家,其中2024新获批辽宁师范大学数字文化与创意创意产业学院、大连科技学院智慧互联与数字经济现代产业学院等17家省现代产业学院。

  四是优化教学实践平台资源,提升数字人才培养质量。教学实践平台是高精尖缺人才培养的关键支撑。通过构建数字化、相关的教学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有力推动数字人才的深入实施。共有辽宁工业大学人工智能课程虚拟教研室、中国医科大学智能+医学信息与大数据虚拟教研室等2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沈阳工业大学电子信息类专业检测技术课程群虚拟教研室、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东北三省一区现代电子技术虚拟教研室、大连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虚拟教研室等3个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为培养数字人才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为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二、下一步工作

  一要优化高校学科布点,助力“双化协同”人才培育。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布点。积极鼓励高校新设一批服务于数字人才培养的各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学科专业,为数字人才培养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和知识储备。进一步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基础学科专业的建设,大力推动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努力形成一系列新兴交叉学科专业,以适应数字人才培养发展的需求。

  二要聚焦重点产业集群,推动数字人才教育发展。聚焦22个重点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这一重要目标,进一步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持续深化与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全力打造更具创新力和卓越实践力的教育平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数字人才发展的需求。加强数字化相关课程的体系建设。积极融入各种前沿技术和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数字化的内涵与应用。同时,建立起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机制,积极鼓励师生广泛参与产业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能够高效转化为实际应用。

  (来源为建议提案答复文件,脱密、脱敏处理后经审查可以公开的内容)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5月30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