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郁委员:
您所提的《关于规范中小学班额促进优质均衡的建议》已收悉。感谢您对教育的关心、关注和支持。如您所说,保持适宜班额是尊重教育规律,提升教育质量的重要保障。您在提案中分析了存在大班额的原因,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将认真研究,积极采纳。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教育出现了“城镇挤、乡村弱”等现象。省教育厅一直高度重视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现结合近年来的主要工作,答复如下:
一、 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工作方案
2017年,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解决义务教育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明确提出,从2016年秋季学期开始,每年一年级和七年级新生,不得新增56人以上的大班额。已经存在的66人以上超大班额,到2017年全省要消除50%以上,到2018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从2017年开始,每年至少消除25%,到2020年全部消除,并基本做到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同时,将消除大班额工作纳入到省政府对市政府“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考核指标,要求各市采取有效措施逐步消除大班额存量,严禁产生新的大班额。截止2019年底,我省66人以上超大班额全部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剩余809个,到2020年底将全部消除,完成预定的工作目标。
二、 强化教育督导作用
将义务教教均衡发展纳入教育专项督导,按照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规定,“小学、初中所有班级学生数分别不超过45人、50人”,作为政府保障程度评估指标必须达标。2019年,我省全域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验收。下一步,我省严格落实国家标准,在此基础上,推动县域优质均衡发展省级验收评估工作,严格落实班额标准“校校达标”。
三、 做好中小学学校布局规划
2019年,印发《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实施方案(2019-2022)》。明确提出,到2022年,乡村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化解城镇挤、乡村弱工作机制基本建立;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基本形成城乡教育协调发展格局。截至2019年底,各县(涉农区)要按照城镇化建设规划和常住人口规模完成城乡学校布局规划,制定了间表、路线图。统一中小学建设标准,依法落实城乡新建居住区配套标准化学校建设,实施“交钥匙”工程,确保配套学校建设与住宅建设首期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基本实现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协调发展。
四、抓好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基础教育供给质量和水平
一是认真落实基础教育设施配套建设标准和规范。严格执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普通中小学校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标准和规范并加强宣传,确保相关标准和规范在各市住建主管部门及相关设计院所得到有效落实。二是严把工程质量关。会同各市住建主管部门认真指导和督促建筑设计院所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设计,施工图审查机构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和规范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凡不符合规定的不予发放施工图审查合格书,不予办理施工许可。在施工过程中切实加强质量和安全监管,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凡不符合相关规定的不予通过工程竣工验收,不得投入使用。
五、推动集团化办学,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018年4月省教育厅出台文件,以推行学区制管理,集团化办学、委托管理、教育联盟、对口帮扶等多种办学模式改革为重点,创新管理机制,实施优质带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除集团化办学模式外,各地还可结合实际,积极探索开展更多形式的办学模式改革。如学区制管理。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办学水平大致均衡的原则,将区域内初中和小学结合成片,划定为若干个学区。学区内学校以一所优质学校为学区长学校,捆绑对应若干所学校,组成“1+X”学区管理模式,可以是中学与中学、小学与小学,也可以是中学与小学组建学区。通过建立学区内成员学校间学校管理、师资配置、设施设备、教学管理等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学区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办学水平共同提高。还可以组建教育联盟,城镇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成教育联盟(共同体)。通过搭建校际管理互促、研训互动、文化共建、资源共享平台,实施一体化评价、考核,实现教育联盟(共同体、协作体)共同发展。截至2019年,我省共建成教育集团336个,覆盖中小学1662所,占全省中小学总数的34.61%。2020年,已将推动集团化办学纳入省政府对市政府专项行动考核指标,到2020年底,要求各市域内优质学校帮扶乡村学校覆盖率达到50%。
六、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们将持续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不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着力缩小城乡、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积极推进“县管校聘”管理制度改革,实行教师“无校籍管理”,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从而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为义务教育教师均衡配置奠定了基础。
教育是一项长久的工程,也是最广泛的民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再一次感谢您对于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