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第0526号)答复

  • 发布时间:2025年09月04日
  • 编辑:辽宁省教育厅管理员
  • 来源:省教育厅

房延彦提案者: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全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省教育厅全面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关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强制度建设,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工作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联合省内18部门制发《辽宁省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等文件,切实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工作。同时,通过课程改革、资源整合、队伍建设等,多措并举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千人计划”,2021—2024年累计培训专兼职教师及班主任1.5万人次,覆盖全省所有地市;推动学校心理咨询室标准化建设,建立“校-县-市”三级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通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024-12355);联合省妇联、省精神文明办线上线下开展辽宁校长家教课堂活动5场,受益家长儿童达164万人次;每年举办“学生心理健康宣传教育月”活动;2024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公益大讲堂”,覆盖教师及家长30万人次、学生20万人次;今年5月召开全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场推进会,交流先进经验,督促工作落实。

  您在提案中分析了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并提出了五点建议。您的建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厅会同省司法厅、省卫生健康委认真研究,积极采纳,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构建多部门协同的领导与责任体系

  强化部门协同,整合与学生健康成长、安全管护等育人责任有关的各类主体,成立“教联体”,构建政府主导、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卫生健康、妇联、共青团等部门作用,开展好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家庭教育指导与咨询服务、心理和法律援助热线服务等。建立“省-市-区-校”联动机制,鼓励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形成上下贯通的执行网络。

  二、推进心理健康筛查与动态干预

  要求各地各校每学年要面向小学高年级及以上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科学分析、合理应用测评结果,建立“一生一策”心理健康档案,分类制定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心理健康趋势,做到早发现、早预警。针对留守学生、单亲家庭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学习压力较大学生等易发心理问题的学生人群,要求相关学校要重点关心关注,对需医疗介入的严重个案,建立学校与医院“绿色转介通道”,确保及时诊治。

  三、规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严格要求各地各校落实心理健康课程学时,开齐开足上好心理健康教育课,提高课程实施质量。教研部门加强业务指导,推动各地各校严格执行《辽宁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基本要求》,突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活动性、体验性、开放性、主体性的课程特点。支持学校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材和教案。推进小初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体化建构,引导学校规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指导各地各校认真总结、凝练实际工作经验,推广鞍山市“五五工作法”和抚顺市上好“四堂课”等心理健康教育典型做法。开展书记、校长、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在各学科教师培训中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培训全覆盖,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形成以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为核心,班主任为骨干,全体教职员工为基本力量的全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格局。

 四、大力践行健康第一教育理念

  督促各地各校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动课程。保障学生综合体育锻炼时长每天不少于2小时,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比赛、美育活动、劳动和研学实践,使学生调节情绪、舒解压力、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继续倡导并支持中小学生长期坚持大课间跑等体育活动,督促各校通过“体育课+大课间”“体育连堂课”等增加体育活动强度与时长。推广“体能+兴趣”模式,除常规体育课外,增设跳绳、武术、啦啦操等特色项目,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综合素养。针对毕业班学生,设计短时高效的课间减压活动,缓解长时间学习的疲劳,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家庭、学校、社区、医院乃至公安机关等多个部门。如若通过立法予以政策保障,将对我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到极大促进作用。省教育厅将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论证,努力推动我省适时立法。

  感谢您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和对我省教育事业的支持。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6月4日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