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伟提案者: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辽宁省高校经济圈建设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感谢您对我省高校建设事业的关心和关注,您提出的关于高校经济圈建设的建议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我们将在工作中认真研究吸纳。近年来,我省将高等教育资源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持续加强高校经济圈建设,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是积极推进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大学科技园建设,紧密结合高校科教智力资源与市场优势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资源集成、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业孵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开放协同发展,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加强与各类创新主体交流合作等,集聚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多元创新要素,目前,全省依托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等高校建设省级及以上大学科技园16家,2024年,转化科技成果700余项,在孵企业800余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积极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创新平台,全力争取国家级创新平台落户辽宁,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目前,全省国家企业技术中心总数达47家,累计建设省级工程研究中心504家。
二是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助力产教融合。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线上+线下智慧科技服务模式已覆盖至全省14个市、沈抚示范区以及19个高新区,通过成果端、企业端、服务端,全方位实现全省科技成果、技术需求、人才资源、科研设备、知识产权、金融资本等的“一网协同”,整合全省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及大型企业研发机构的文献、成果、科技项目、专家人才等资源,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持续深化产教融合,2024年与省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辽宁省建设培育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辽发改社会〔2024〕49号)、《关于开展2024年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申报和复核工作的通知》(辽发改社会字〔2024〕30号)。截至目前,沈阳市已获批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全省已有2家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146家。
三是推进中试基地建设。我省高标准建设中试基地,聚焦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依托高校院所、企业、高新区等主体,在14个市及沈抚示范区布局建设中试基地,构建贯通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产业化应用全链条的中试公共服务网络,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截至目前,共建设省级中试基地53家,发布中试公共服务事项195项,累计开展中试项目1726项,转化落地企业169家。
四是加大高等教育支持力度。提升省内高等教育设施能力,“十四五”以来,我省积极推进国家和规划重点任务落实,积极指导省属高校谋划相关项目,已累计争取各类中央资金30.2亿元,支持辽宁大学创新实践教学中心等44个基础设施和设备更新项目建设。
五是推动消费升级与市场活力。今年以来,按照国家相关工作统一部署,我省积极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工作,政策覆盖更多消费品,如新增手机等3C产品。截至3月31日,全省193.4万人次参与以旧换新活动,应发补贴资金19.6亿元,其中,3C以旧换新累计交易84.6万笔,累计发放补贴资金3.1亿元,带动3C销售额达24.2亿元。
下一步,我厅将积极吸纳借鉴您的建议开展研究论证,着力从以下几方面推进高校经济圈建设工作。
一是强化大学科技园建设,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核心载体。充分发挥高校的科研、人才和资源优势、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打造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的核心载体,聚焦高校原创技术,打通“实验室-中试-产业化”链条,整合高校、政府、企业、资本等资源,构建“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市场推广”闭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构建融合发展生态,推动高校经济圈建设。构建以人才引育为支撑、产教融合为抓手、创新平台为载体、项目谋划为突破、资金支持为保障,构建“高校+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生态。通过优化高校经济圈布局,发掘不同高校的优势,打造高品质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产业圈,打造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三是推动高校消费市场升级。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五进”活动,整合生产、流通、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等多方资源,推动辽宁消费品以旧换新进校园,让国家惠民生、促消费政策惠及更多消费者。
感谢您对我省高等教育的关心和支持。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