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省委提案者:
你们提出的《关于优化我省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加强高等教育学科建设,强化制造业学科支撑
我省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双一流”建设的决策部署,聚焦制造业发展需求,优化高校学科布局。2024年公布了辽宁省高等学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遴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对象20个、“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对象40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对象60个,其中多个学科与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前沿技术及制造业传统学科紧密相关,形成了与我省制造业发展相匹配的学科体系。修订印发《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管理办法》《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项目绩效评价办法》,突出质量导向,优化学科建设成果清单,强化对基础学科和新兴学科的支持。设立制造业相关基础学科专项发展基金,鼓励高校实施强基计划,加强力学、化学、物理、数学等基础学科建设,提升基础学科对制造业领域高水平创新的支撑能力。推动高校优化学科顶层设计,支持跨学科研究团队和联合实验室建设,将学科交叉建设成效纳入高校考核范围,构建常态化的交叉学科资源共享平台,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协同创新。
二、建立校企协同平台,提升科技创新产业针对性
我省坚持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加强合作共建,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共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入选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支持沈阳工业大学获批中组部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高校。为8所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较高的高校积极争取研究生推免资格,扩大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相关学科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开展辽宁省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工作,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辽宁全面振兴为使命,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产教融合。沈阳化工大学、大连交通大学、渤海大学获批首批国家级现代产业学院,深化产教协同育人、协同创新,推进高校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支持制造业领域有条件的企业设立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依托博士后培养平台引育留用高水平优秀青年人才。建立企业与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招收培养合作机制,支持制造业领域博士后在辽开展技术创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紧密衔接。
三、优化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
构建具有辽宁特色的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一体两翼”推进学生培养模式改革。助力打造国家重大战略支撑地,已建设省级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19个和市域产教联合体10个。2024年共建共享生产性实训基地2215个,订单培养4万人;实施“兴辽未来工匠”培育工程,遴选182名“匠苗”,“一匠一案”培育大国工匠,高质量技能型人才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充分发挥“墨子工坊”辐射带动作用,做实“随企出海”,服务中国海外企业多元化开拓国际市场,助力打造东北亚对外开放合作枢纽地。高质量完成“启明计划”申报工作,进一步营造了海外引才的浓厚氛围。
下一步,我厅将会同省发改委、省工信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等部门进一步深入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强化协同育人,支持高校与高新开发区、产业园区、骨干企业开展联合培养,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着力增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打造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力量,建设高素质双师队伍,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紧扣辽宁新时代“六地”目标定位,强化教育、科技、人才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加快教育强省建设,为辽宁全面振兴贡献教育力量。
(来源为建议提案答复文件,脱密、脱敏处理后经审查可以公开的内容)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