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革省委:
你们提出的《聚焦需求导向优化辽宁省小语种人才培养模式》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提案提出,我国外语教育中英语独大的局面使得人才供给侧极不平衡,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实际需要,加大对小语种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是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针对小语种人才培养同质化、学段衔接不畅、人才流失和引进困境等难题,提案提出了针对性、操作性很强的建议。
一、工作完成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省教育厅根据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制定出台《辽宁省义务教育课程实施办法(试行)》,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九年一贯设置课程,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注重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关注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差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积极探索新技术背景下学习环境与方式的变革。
高中阶段,按照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科目开设要求,开设比较多的外语语种是英语、日语和俄语。辽宁省在开展特色高中评估的过程当中,为了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也评选出了一些外语特色学校,利用外语学科的选修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开设了西班牙语、法语等小语种,为高招提前批次进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储备和输送了多语种人才。
高等教育阶段,在语种设置上,各高校基本巩固了日语、韩语等传统语种教学,部分高校也根据自身情况开设了阿拉伯语、西班牙语等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小语种课程。一些高校积极与企业合作,签订了一批实习合作项目,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机会。部分高校与地方教研机构、中小学尝试开展合作,探索小语种教育教学研究。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加强对小语种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贯彻落实《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教高〔2023]1号)、《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2024-2027)》等文件精神,立足辽宁省中长期发展布局以及各高校实际发展水平和师资储备情况,持续推进高校在小语种相关专业结构调整。针对目前我省教育系统小语种人才储备尚不充足的难题,对各高校增设小语种专业、小语种师范类专业给予优先支持。精准对接区域经贸、文化、旅游、国际合作等实际需求,做好小语种新专业的建设质量。支持相关外语类院校整合资源,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小语种“微专业”和共享课程,为专业人才提供外语教学资源、提升其在国际交流合作中的沟通能力;同时支持综合类高校建设高水平、示范性的管理、经贸、法律、工程等“微专业”和共享双语专业课程,提升外语专业学生的语言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培养既精通外语又具备专业技能的多元化人才。
二是强化大中小学衔接,打通小语种教育全学段贯通。逐步完善课程衔接体系,以《课标(2017年版)》为指导,统筹考虑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四个阶段的小语种教学,制定科学合理、连贯统一的课程设置方案,实现各学段小语种教育的纵向衔接。小学阶段具备开设日语、阿拉伯语等条件的学校,可利用校本课程课时开设,初中阶段开设外语,可在英语、日语、俄语、阿拉伯语等语种中任选一种。鼓励条件成熟的地区在小学先行开展小语种教育试点,逐步推广经验。加强中小学小语种教育衔接,为高中输送具有一定小语种基础的学生。鼓励高校牵头构建“高校-地方教研机构-中小学”合作教学发展联盟。发挥高校在小语种研究方面的优势和地方教研机构的统筹规划作用,加强对中小学小语种教师的专业引领和指导;同时,利用中小学的小语种实践和地方教研经验,提升高校小语种教学的针对性和社会服务能力,为小语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等提供全方位支持。
三是大力支持师生“走出去”,涵养高校人才“蓄水池”。与国家留学基金委合作,规划实施好辽宁地方合作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留学基金资助,支持高级研究者、访问学者、博士后等赴境外研修和学习交流。实施好“平安留学”项目。举办“CSC学友汇”国际青年学者论坛,配合有关部门办好“海外学子创业周”,打造一批海外人才引育品牌项目,进一步增强对高端海外人才吸引力,进一步提升高校师资队伍国际竞争力。
四是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提质增效计划,有效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优化合作办学高校和学科布局,优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结构,推动高校落实《急需学科专业引导发展清单》,吸引国外高水平理工类大学来辽办学。加强合作办学硕士、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进一步提高合作办学在校生中硕士、博士层次占比,全面提升中外合作办学服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来源为建议提案答复文件,脱密、脱敏处理后经审查可以公开的内容)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