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丹提案者: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省科教人一体化发展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二十大首次对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明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全省科教人一体化发展的建议非常必要,与目前实际工作方向相一致,省教育厅正认真贯彻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推进各项政策举措落地见效。
一、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
深化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着力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产业集群特色化发展。召开全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工作推进会,实施《辽宁省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总体方案》,支持高校与594家企业合作,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建设现代产业学院232个,共建本科专业点452个,联合建立实验室324个,开发实习岗位2.7万个,联合培养9万余人,为企业解决技术问题1655个、开发新产品743个,推动高等教育与产业联动发展。现代产业学院聚焦我省优势产业领域主动发力、形成合力,对接机器人及人工智能产业等行业,建设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7个,通过合作为企业开发新产品77个、新增产值2900余万元。
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印发《辽宁省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锚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构建高质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实现中等职业、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有效衔接,打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为满足不同群体生源的升学需求,《若干措施》中明确提出,稳妥推进“职教高考”改革,兼顾升学与就业的关系,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建立健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针对不同群体特点分列招生计划、分类考试评价、分别选拔录取。
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职业启蒙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搭建职业启蒙教育平台,在普通中小学实施职业启蒙教育,推动全省义务教育各学段与职业教育渗透融通。指导各市进一步完善高中阶段教育统一招生平台,实现中职与普高统一宣传、统一招生、统一录取。探索建立职普融通的综合高中。稳步发展职业本科层次教育,支持应用型本科高校举办职教本科专业,调整高等职业教育对口升学本科专业,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省教育厅等十部门印发《辽宁省“未来工匠”培育工程实施方案》,创新拔尖技术人才选拔培育机制,满足条件的优秀中高职毕业生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接受高职专科、应用本科或专业硕士等学历教育,畅通技术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率先在全国推广“1+X”书证融通工作,制定113个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书证融通认证标准,在89所学校410个专业开展书证融通人才培养改革,举办“岗课赛证”融通试点赛,全省1+X证书制度试点规模达7.52万人。对接行业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在贯通培养过程中,将职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开展职业教育专业能力图谱建设,开发应用场景,修订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重组教学内容、实施过程性评价、生成能力“画像”,启动94个图谱建设及应用。
三、强化师资实践能力培养
省政府印发《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落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全员轮训制度,实施5年累计不少于6个月企业实践制度。《若干措施》中明确职业学校、应用型本科学校专业课教师每年至少累计一个月以多种形式参与企业实践或实训基地实训。省教育厅印发《辽宁省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认定实施办法(试行)》,进一步从实践能力明确“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件,规范“双师型”教师认定。通过在企业建立企业实践流动站、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岗计划等多项措施,推动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师资实践能力得到明显提高,6所高校入选国家级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落实《辽宁省科技创新条例》,鼓励高等院校对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和技能人员进行激励,促进校企深度合作,2024年,全省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开放校企合作课程6159门,编写教材985本。
四、加强有组织科研
省教育厅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稳定支持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指导高校紧密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谋划项目设计,并将科研资源向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及在校优秀学生倾斜,真正让高校科研人员“精心、专心、潜心”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为培育国家级项目提供支撑。指导高校开展跨学科、跨学院、跨单位合作,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创新,发布应用基础研究指南,集中支持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将积极吸纳您的意见和建议,聚焦服务和支撑我省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
一是加快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加强重点产业领域人才需求分析,实行“红黄牌”提示制度,强化就业状况与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做实专业“调停转增”,面向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战略急需领域,重点布局前沿交叉学科专业;针对连续多年就业率偏低、生源吸引力不足且社会需求趋于饱和的专业建立健全预警退出机制,系统推进专业结构优化。
二是全面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支持高校推进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持续加强基础学科拔尖人才、涉外法治人才和密码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深化大学生创新教育改革;支持高校跨学科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微专业”,建设优质特色课程群。新建10个左右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30个左右创新创业学院、教育实践平台;建设20个左右重点现代产业学院和一批专业特色学院,培养高层次特色化创新人才。
三是增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推动不同层次职业教育多形式衔接。进一步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鼓励应用型本科学校开设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紧密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基于产教融合的培训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积极推动校企合作,鼓励教师与企业人员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教学资源开发,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聚焦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迭代更新,加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开发高水平实习实训项目,推动高技能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对接。
四是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合我省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多部门协同推进我省“双师型”队伍的专业化发展,持续强化师资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通过深度参与企业生产、技术研发等活动,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鼓励职业院校优化激励机制,做好组织保障,促进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实践,并将成果应用于教育教学。
五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开展“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科技成果双向揭榜挂帅”等活动,推动高校与龙头企业、中小企业加强产学研合作,最大程度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协同效应,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着力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加快科技成果向企业转移转化,激发高校科技创新活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支撑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