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一提案者:
您提出的《以高校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本省转化 赋能我省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提案收悉,经商省科技厅、省人社厅,现答复如下:
省教育厅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科技大会精神,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推动高校在夯实基础研究根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等方面持续发力,在服务支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全面振兴上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提升高校科技成果源头供给能力
设立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对高校自主开展科学研究提供稳定支持,将项目类别优化为自主选题、科技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和创新发展项目四类,进一步突出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的引导和培育作用,指导高校科学谋划项目设计,将科研资源向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以及在校优秀学生倾斜,真正让高校科研人员“精心、专心、潜心”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工作,为培育国家级项目提供支撑。支持高校积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科技任务,联合龙头企业提出攻关建议并主动“揭榜挂帅”承担攻关任务。
二、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聚焦科技攻关能力提升,优化重组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初步构建国家级、部委级、省级、校级四级平台梯队培育体系。通过充实、调整、合并、撤销等方式,淘汰退出一批、重点提升一批、紧缺增补一批、特色打造一批、整合做强一批,形成由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组成的高校科研创新平台体系。加快推进辽宁实验室高水平建设运行,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和要素保障,推进实验室全面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等创新举措。着力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服务产业园区,行业产教融合体服务龙头及上下游企业,推动更宽领域、更大规模产学研合作,促进更多高质量科技成果在辽宁转化对接。
三、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环节
校企协同创新不断深化,通过开展“校企协同科技创新伙伴行动”,我们推动了全省1024所(次)高校对接3043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组建高校协作体,举办大型活动74场,校企现场签约247项。2024年,高校全年转化科技成果7395项,转化金额37.18亿元,其中合同转化金额达到100万元以上项目793项,较2023年增长7.5%,助力战略科技力量不断增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建设。聚焦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和22个产业集群,依托高校院所、企业、高新区等主体,在14个市及沈抚示范区布局建设中试基地。充分发挥高校省级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作用,打造省级典型示范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截至目前,共建设省级中试基地53家,转化落地企业169家。搭建科技成果供需双方沟通交流桥梁。搜集梳理全省高校院所可转化科技成果4016项,通过线上网站发布、线下对接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省内企业推广发布。指导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开展专业化、常态化科技成果对接路演活动300余场。推动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遴选一批能力强、水平高、组织机制比较健全的高校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支持高校依托技术转移机构冲击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多渠道筹措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充分发挥省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鼓励创业投资、风险投资以及天使投资等机构为高科技成果转化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
四、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推动人才培养平台和创新载体向高校汇集。目前已在24所高校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大连理工大学等6所高校建设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支持10余所高校建设引智基地,支持高校开展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对高校建设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到高校任职的优秀博士后、人才引进贡献突出的单位及时兑现奖励政策,支持高校培养选拔优秀人才。推动校企科技创新人才双向交流。鼓励高校科技人员到企业兼职或创业,允许企业技术人员到高校兼职,支持高校设立面向企业优秀创新人才的客座研究员岗位,设置创新创业类流动岗位。
五、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聚焦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加速产业集群发展动能转换。培育国家级创新创业学院3个、实践基地3个;支持高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154项,参赛15万人次。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总决赛获金奖9个、银奖14个、铜奖101个,创造历史最好成绩,其中人工智能领域金奖数量实现跨越式增长,由1个增至5个,占金奖总数比例由25%提升至56%。组织实施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通过中外导师“手拉手、一对一”的方式,聚焦辽宁振兴发展新格局,拓宽高层次人才培养新路径,进一步扩大培养规模、提高培养质量。指导支持高校利用国家引智平台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与国外知名学者深度交流,助力我省教育对外开放。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强化教育服务支撑。加快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力争10个学科稳定在世界一流水平。持续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全面增强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健全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机制,围绕国家发展重点领域和我省急需紧缺领域,支持高校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做实本科专业“调停转增”,调整优化学科专业比例达到25%以上。高质量建设辽宁高等研究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建好卓越工程师学院和未来技术学院等专业特色学院,培育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队伍;紧密围绕行业、企业实际需求,完善基于产教融合的培训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建强创新创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教育实践平台,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二是提升重大技术创新策源能力。强化基础研究布局,加强前沿新材料、深海深地空天、生命健康等领域前瞻性、原创性科技攻关,支持学科交叉融合和跨学科研究,推进“从0到1”重大原始创新。在新材料与先进制造、能源与化工、生物与农业、人口与健康、电子信息等领域布局重点项目,开展有组织基础研究。以产学研合作、产品质量技术攻关等为重点,组织实施技术创新重点项目,加强应用研发能力提升。
三是加强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加强高校基本科研项目引导作用,扩大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支持范围,构建博士启动、面上项目、青年科学基金AB类项目等分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博士后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实施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强化科技后备人才培养。完善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指导高校结合实际制定出台不同聘用方式相应的薪酬制度和补贴政策,注重代表作和科技成果转化等内容,打破论资排辈,激发高校青年人才队伍活力。健全科技成果评价激励和免责机制,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坚决“破四唯”“立新标”,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潜心研究。
四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高水平建设沈阳浑南科技城、大连英歌石科学城,加快集聚创新资源,强化创新策源和引领带动功能,打造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动力引擎。发挥沈抚科创园体制机制优势,推动成果赋权等制度改革,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规范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对省级科创平台基地进行评估和动态调整,对评估成绩优秀的科创平台基地给予经费支持,培育国家级、部级平台基地后备队伍。支持省内高校、院所、企业等单位,整合汇集优质科技创新资源,新建科创平台基地,打造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优等生”。大力推进国际科技合作,支持高校建设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组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五是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研经费、项目管理改革,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持续松绑减负,完善保障科研人员科研工作时间制度,健全长期稳定支持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机制。全面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制度,推行“先试用后付费”成果转化模式。
感谢您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辽宁省教育厅
2025年6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