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位部署系统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

  • 发布时间:2022年11月09日
  • 编辑:刘筱妹
  • 来源:

  辽宁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深化本科、研究生教育改革,加强高校“双一流”建设为支撑,系统推进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为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党建引领,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

  辽宁省把高校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重大战略工程,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建立省领导联系高校和讲思政课制度,设立思政岗位津贴,把高校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培训纳入全省干部教育整体规划,实施全员轮训。加大新时代高校党建示范创建、质量创优工作力度,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课程思政建设推进计划,培育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3个、样板党支部31个,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6个,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所、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个、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25个,首批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2个、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6门,推进高校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党的建设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文化知识、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

  高位部署,构建高质量发展组织保障体系

  辽宁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省政府常务会议、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部署高等教育重点工作,出台《辽宁省高等学校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方案》《辽宁省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实施意见》《辽宁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重点任务具体措施》《辽宁省关于深化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 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文件,分管省领导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安排,加强调研指导、督查督导;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牵头建立横向协同、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把“任务书”变成可操作、可落地的“施工图”,项目化推进、清单化落实,开展定期调度、评价考核,推动各高校建立党政齐抓共管、全员合力落实的责任体系,为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需求导向,构建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体系

  辽宁省立足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着眼振兴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建设“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做好结构调整“三篇大文章”,推动“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协调发展,健全高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和就业联动机制,做实“调、停、转、增”,以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引领带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各1个,交叉学科35个、特色二级学科68个、新兴专业342个,停招撤销专业点309个;获批教育部“双万计划”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00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515个,着力构建规模适当、结构优化、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

  改革驱动,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辽宁省坚持把改革作为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制定实施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具体措施,以强力推进教考分离与完全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整省系统推进学科专业评价、教学组织模式、课程教材、教师考核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等全要素改革,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卓越研究生教育。组织515个研究生学位点参加水平评估,对969个本科专业点开展综合评价,以评促改、以评促建,积极发挥学科专业建设关键支撑作用。编写国家级教材331部,建设首批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781门,入选首批全国优秀教材28种、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214门,教育部首批未来技术学院1个、首批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2个、首批现代产业学院3个,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30个,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8个;建设省级创新创业孵化基地614个,年均开展创新创业竞赛120项左右,以培养学生“敢闯会闯”的精神和素养为核心,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开放赋能,构建高水平创新服务体系

  辽宁省将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作为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振兴发展新优势的重大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工程,坚持用开放的理念求突破,用创新的举措促发展,深入推进制度创新,建立东北三省一区高校开放办学新机制,加快“双一流”建设,加强校校、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促进学科、人才、科研与产业互动,积极发挥高等教育作为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作用,增强高校创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发起成立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成为中外合作办学部省联合审批试点省份,获批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计划757人、连续三年居项目参与省份首位;高校组建跨校团队564个,互聘教师3500余人,联合开发精品课程2000余门,联合培养学生23.5万人(次);新增国家重点研发、重大专项等高水平科研项目225项,向社会开放重大科研平台115个,组建校企联合研发机构70个,年均联合攻克关键核心技术100项以上、完成企业重大技改课题2000项以上、转化科技成果3000项左右,为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提供了人才科技支撑。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