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风采 | 不忘初心培育英才,牢记使命冶金报国——记东北大学教授刘承军

发布时间:2023年09月08日 文章来源: 【字体:打印本页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刘承军教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长期扎根在教育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坚持以“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等新时代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己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严谨的治学态度、突出的教学能力和深厚的学术造诣,获得了东北大学师生的广泛爱戴和一致好评。

  扎根教育教学一线,着力建设优质课程资源

  作为一名大学教师,刘承军教授二十三年如一日坚持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先后主讲“冶金传输原理及反应工程”“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等5门专业课程,教学效果良好。为进一步提高冶金工程专业的社会认可度,他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认知冶金工程专业和冶金行业,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行业自信;积极推动科研反哺教学,及时将前沿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先进的教学内容。同时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方式,探索开展立体式混合教学模式改革。作为课程负责人,《冶金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保护》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本科课程。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努力培养科技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刘承军教授先后指导过20名博士生和61名硕士生。对于每一个研究生而言,刘承军不仅是学业导师,更是人生导师,通过言传身教对研究生进行教育引导,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他精心指导研究生参与国家级重大项目的研究开发,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专业素养得到了明显提升,培养出一大批支撑冶金行业发展的中坚骨干,如2008届硕士生刘宏亮现担任本钢集团公司技术研究院院长,并荣获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2015届博士生赵青荣获辽宁省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2020届博士生邱吉雨入选中科协青年托举人才。

  以立德树人为引领,大力开展教学改革实践

  作为冶金工程学科负责人,刘承军教授提出并践行了“立足学科优势,面向冶金行业,注重交叉融合,强化协同创新,多元可行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统筹考虑国家、行业、学科和个人的发展需求,着力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多元化、创新型的卓越冶金人才,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人才培养体系的重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质量保障体系的创建。学生成为最大的受益者,实现了全面成长成才,就业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作为第一完成人,“新工科背景下的冶金工程学科‘3-3-4-4’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构建与应用”成果获批2023年度国家级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另外刘承军教授还以第一完成人获批辽宁省教学成果特等奖和一等奖各1项。

  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助力冶金行业转型发展

  作为多金属共生矿生态化冶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和辽宁省特种钢冶炼重点实验室主任,刘承军教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积极开展高品质钢绿色低碳冶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并在特殊高合金钢冶炼、高品质稀土钢研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创新突破,先后获得冶金科学技术一等奖和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累计为企业实现产值超过20亿元,利税达到3.6亿元。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完成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温熔融金属作业事故预防与控制技术研究”,成果的实施应用可明显降低作业事故的发生几率和危害程度,推动我国冶金行业的安全生产。

  以产教融合为驱动,奋力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作为冶金学院院长,刘承军教授在学科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上把关定向、创新工作,凝练形成了冶金资源高效利用、高性能金属材料制备、冶金过程感知与智能优化、绿色低碳冶金等四大学科方向,集中力量开展冶金工程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冶金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冶金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不忘初心培育英才,牢记使命冶金报国。刘承军教授通过自觉履行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民族振兴和行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个人先后入选辽宁省教学名师、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兴辽英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荣获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和中国冶金青年科技奖。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