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锻造“工匠之师”构建职教师资培训新生态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25日 文章来源: 【字体:打印本页

  辽宁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部署,紧紧围绕全面振兴新突破战略,系统推进“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重构教师培训生态,为“数字辽宁、智造强省”建设注入强劲人才动能。

  战略引领:打造“双轨并行、素养融合”的培养体系

  聚焦“产业所需、教学所急、教师所缺”,强化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与实践技能,通过构建贯通“通识素养+专业能力”的双轨培养机制,实现教师能力的全面提升。省教育厅组织专项调研组,深入14个地市、179所职业院校,发放问卷8500余份,召开座谈会46场,运用大数据模型分析教师能力短板与产业需求匹配度。在此基础上,精准对接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设置54个专项培训项目,涵盖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云计算等15个专业大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弘扬教育家精神,开设课程思政、心理健康、安全建设等48个通识培训项目,其中“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项目覆盖全省职业院校教师。

  阳光运行:构建“竞争择优、动态优化”的管理机制

  以“阳光运行”为准则,建立“遴选—实施—评估—退出”全链条师资培训监管体系,确保培训资源优化配置。在承训机构遴选环节,严格执行“三公开一监督”制度,即标准公开、程序公开、结果公开,接受社会监督。2021-2022年,分两批次遴选确定了32个省级培训基地。实施基地动态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培训质量不达标的基地进行约谈整改,情节严重的取消承训资格。同时,建立培训经费全流程监控系统,实现资金使用透明化,培训经费执行率保持100%。

  产教融合:深化“校企协同、数字赋能”的育人模式

  推动企业深度融入师资培训全过程,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格局。目前已建立6个国家级“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和2个国家级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吸引东软教育科技集团、中科院沈阳计算所、华晨宝马等行业龙头企业参与培训体系建设。企业专家深入参与培训方案设计、课程讲授与实践环节,推进企业生产和技术资源开放共享。聚焦智能制造、物联网、云计算等前沿方向,大力提升教师数字素养与技术水平。开设智能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云计算技术等培训项目,加大力度提升职业院校教师数字素养和数字技能。通过“产业课堂”与“教育现场”的无缝对接,实现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显著提升。

  系统集成:实现“四级联动、平台贯通”的组织效能

  创新构建“条块结合、分级负责”的四级管理体系,明确省、市、校、基地职责分工。省级层面负责统筹规划与质量监管,各市教育局具体负责中职培训名额分配与组织协调,职业院校落实教师选派与学时保障,承训基地专注教学实施与效果评估。依托省级教师培训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培训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项目申报、选学报名、过程监管、绩效评价等功能模块,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通过线上管理,教师选课匹配度显著提升,培训资源调配效率明显提高,培训效果显著提升。

  价值引领:夯实“工匠精神、双创融合”的内涵根基

  将工匠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融入培训体系,强化“德技并修”的育人理念。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工匠精神培育系列活动,邀请劳动模范、技术能手开展专题讲座。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培训内容,开设“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理想信念教育、职业素养塑造与技术能力提升的“三融合”,推动教师在教书育人中传承工匠精神、激发创新活力。省培参训教师指导学生获得多项技能大赛和创新创业大赛奖项,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显著提升。

 质效提升:达成“量质齐升、生态重构”的建设成效

  经过系统建设,辽宁省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取得显著成效。近三年来,全省共实施培训项目350余项,参训教师达11200人次,教师覆盖率达35%以上,平均满意度超过99%。通过“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系统实施,辽宁省初步构建起“教师为本、质量为先、阳光运行”的现代师资培训治理体系。

  辽宁将继续深化培训模式改革,强化成效评估与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典型示范案例,打造高水平职教教师队伍,为全国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改革创新贡献“辽宁经验”,为新时代东北全面全方位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