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校3人获第十三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全国仅20人!
近日,中国金属学会发布“关于表彰第十三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获奖者的决定”,全国共20人被授予第十三届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我省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李旭、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大可,原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臧喜民教授共3人入选获奖名单。
入选者简介
李旭
李旭,东北大学轧制技术及连轧自动化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精度板带钢轧制过程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轧制过程智能化精准控制与多工序协调优化、轧制过程故障诊断及自愈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6项,主持国际合作项目6项、企业科技攻关项目90余项、专利成果转化项目5项。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热轧、冷轧过程信息物理系统并成功推广应用于国内外30多家钢铁企业。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8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54件,系列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等奖励7项,其中以第一完成人获冶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辽宁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中国机械工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
徐大可
徐大可,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兴辽英才青年拔尖人才,兼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联合研究部微生物腐蚀方向PI。主要从事金属材料的微生物腐蚀行为、机理和防治的相关研究及抗菌金属材料的研发。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20篇,中国科学院一区论文60篇,其中2篇入选ESI热点论文,10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为微生物腐蚀领域全球高被引论文最多的学者,并入选2021全球顶尖前10万科学家榜单、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2021和2022榜单。授权PCT国际专利1项,国内专利10项。先后获得2022年辽宁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5)、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15)、辽宁省自然科学学术成果奖一等奖(1/5)、2021年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奖、辽宁省青年科技奖、2017年度中国腐蚀与防护杰出青年学术成就奖(左景伊奖)等奖项和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青促会会员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优秀学者等多项荣誉称号。
臧喜民
臧喜民,现任沈阳工业大学副校长,原辽宁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高品质特殊钢研究工作,首创开发的“双极串联T型结晶器抽锭电渣重熔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封锁。研究成果先后在鞍钢集团、中信特钢、河钢集团、宝武集团等大型企业推广应用,生产的核电用钢、海洋平台用大规格齿条钢等高端金属材料替代进口,为企业增创效益。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辽宁省优秀科技工作者、“钢都英才计划”国家级领军人才等荣誉。
据悉,“中国金属学会冶金青年科技奖”是由中国金属学会设立、承办并组织实施,面向全国冶金行业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的奖项。该奖项主要表彰奖励在冶金工业发展、社会进步和科技创新中作出突出成就的青年科技人才,旨在造就一批进入冶金科技前沿的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为推动冶金工业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成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