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风采 | 背起行囊,我自向山走去——记东北财经大学银龄教授林忠

发布时间:2024年11月08日 文章来源:东北财经大学 【字体:打印本页

  题记: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2023年8月,教育部新增伊犁师范大学等3所高校为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第四批试点高校。东北财经大学林忠教授凭借过硬的政治素质、扎实的专业水平、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身体条件成功入选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赴伊犁师范大学支教,这是东北财经大学首次选派优秀退休教师支教、支研。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银龄教师心怀“国之大者”,奔赴边疆,甘于奉献,用真心、真情发挥余光、余热、余力,做“燃烧的蜡烛”,续写了一段段鞠躬尽瘁、甘当人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人间佳话。两鬓微霜,年华垂暮,辛勤耕耘,春华秋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林忠教授,近距离感受他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风范。

  2023年10月,经过7个多小时,跨越4300多公里,林忠教授终于来到了伊犁,带着东北人及东财人的友谊,以银龄教师的身份开始了他的伊犁之行。虽然银龄计划的支教期原定为一年,但林忠教授在期满之后,出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自愿选择留在伊犁师范大学继续服务,致力于为伊犁师范大学作出更多的贡献。

背上行囊,我自向山去

  初至伊宁,夏日夜晚的蝉鸣清晰悦耳,星空璀璨夺目,人群热情洋溢,林忠教授感慨这是伊宁给予他的第一印象。“若问初心何在?”他答道,“是渴望一览祖国的壮丽山河,亦希望在身体尚健之时,为教育事业再尽绵薄之力。”肩负使命与期望,他坚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10月踏上伊宁的土地,目睹校园的景象,林忠教授深刻体会到此行的意义——三尺讲台,孕育着无数学子的梦想,守护着来自西北的万千期待。目睹孩子们那充满好奇与惊喜的眼神,聆听他讲述自己的经历,他又怎能辜负他们的期待。

林忠教授为伊犁师范大学学子授课

圆梦支教路,家人是他最坚强的后盾

  “有一个援疆项目,需要去新疆支教一年,我想参加。”

  “去吧,去实现你的梦想,我将与你同行。”

  这是林忠教授与妻子在决定报名时的对话。有时,人生的重大抉择并不需要长时间的犹豫,瞬间的决定往往更能成就伟大。在得知银龄教师计划时,林忠教授毫不犹豫地决定来新疆支教。但这坚定的选择背后,是家人的全力支持,是他多年来的梦想——为祖国边疆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随着岁月的流逝,这个梦想似乎越来越遥远。如今,当机会突然出现,他又怎能犹豫?怎能放弃?

  林忠教授感慨地说:“在支教的一年里,正是因为有了妻子的全力支持和后勤保障,我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林忠教授参加学术会议

  据了解,林忠教授在支教期间,积极帮助伊犁师范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分析现状,从论文数量、课时量等数据定量分析学院存在的问题,并申报了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新疆历史问题研究专项2023年度自治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调研课题——新疆乡村旅游数据统计指标体系构建研究”在内的三项科研课题。除了完成教学任务,林忠教授还积极潜心科研,“传、帮、带”青年教师,并以伊师大为第一署名单位,发表了一篇CSSCI学术论文《组织变革对员工工作沉浸体验的影响机理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24年第9期),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不,应该是我说谢谢他们!

  在与林忠教授的学生交谈中,同学们总是毫不吝啬地表达对林忠老师的喜欢,感激他的到来。“林忠教授真是一个有趣的小老头,我太喜欢上他的课了,每节课都充满乐趣。”

  但林忠教授却说:“不,应该是我说谢谢他们。”

躬耕教坛 强国有我——东北财经大学“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援派教师欢送座谈会

  林忠教授谈到,这一年中,他在伊师大收获了异地的归属感。从学院里每一位热情的老师,到帮助他修电脑的同学;从学校的温暖关怀,到同行的银龄伙伴;还有课间帮他接热水的可爱同学,以及上班路上总能遇到的各种小动物,这条不足一公里的校园马路记录了他三百余天的生活点滴。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林忠教授表示,“从踏上伊宁土地的那一刻起,到现在与同学们的每一堂课、每一次相处,都为我的支教生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我真诚地感谢这里的一切人和事。”

  这一年来,为了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林忠教授利用课余时间走访伊宁市周边,伊力特酒厂、可克达拉市、晃晃村,与学生们一同感受大美新疆,为祖国的发展尽己所能。玉米地里、薰衣草丛中,伊犁河边、锡伯古城城墙上,都留下了他探访的足迹。非物质文化保护、生态保护、法治宣传都被他写入调研报告,搬上讲台。林忠教授与同学们、老师们一起奋斗、给予,同样也一起收获、成长。

  “自己能带来什么,能改变什么,能留下什么?”这是林忠常常思考的问题。对于林忠教授来说:“作为一名教育者,我要实实在在、尽职尽责地为伊犁师范大学、为学生作出贡献,交出一份满意的援疆答卷。”

  如今,林忠教授终于完成了“背上行囊,自向山走去”的愿望,也与新疆结下了更深的缘分,为无数学子架起了通往更广阔未来的桥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