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用青春与科技助力科尔沁沙地歼灭战
选点定位、精准采样、配制菌剂……暑假里,顶着炎炎烈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大二学生刘佳霖半跪在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北甸子村的沙土上,指尖沾满泥土,专注收集样本。
这充满泥土气息的一幕,是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点沙成金,共‘阜’青绿”实践团扎根彰武县的缩影。今年暑假,实践团深入辽宁省阜新市彰武县阿尔乡北甸子村及周边沙土地农田,顶着风沙酷暑,开展沙化耕地土壤“家底”大调查。
“风沙地不等于废土地!治沙不是一朝一夕,得一辈辈人接着干!”全国先进工作者、40年驻守沙地治理一线护林员李东魁的朴素话语,点燃了实践团的热情。为践行这份精神,他们深入彰武县西六家子九年制学校宣讲治沙知识,在邰家村试验田进行沙化土壤改良试验,赴大德镇考察樟嫁红、千亩药园及蒿柳养蚕特色产业,在阿尔乡玉米实验区学习科学选种、精准施肥技术。
3年来,团队以彰武县章古台乡村振兴小站为基地,接力深入阿尔乡北甸子村等沙化农田,顶着酷暑风沙开展土壤“家底”调查。在汤家喜等老师带领下,这支由40余名硕士、200多名本科生组成的青年治沙军,聚力攻关核心成果——壮根撒施肥。该产品从上万菌株中筛选高效木霉菌,创新生长促进剂与最佳配比,使土壤团粒结构提升158.78%,配合自主研发的“风沙地聚土沃肥深根技术”,破解了“结构差+养分贫瘠”难题。
“科研的答案最终要在大地上书写。”作为项目老成员,研究生梁伟静这样说道,今年她带队重返彰武,烈日下采样推广。“能用所学让沙土重焕生机,增产增收,契合我选择环境工程专业的初心。”这位足迹遍布彰武县6镇开展2000多次田间试验的研究生党员说。
从实验室到沙地,从采样到推广,队员们接力“自讨苦吃”。关家村、邰家村和官营子村等51个村试验田持续施用“壮根撒施肥”后,土壤健康系数从0.47跃升至0.90,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50.7%。更可贵的是,其成本仅200元/吨,远低于国外同类技术(如阿联酋液态纳米黏土2800元/吨),兼具环保与经济效益。
3年汗水浇灌出累累硕果,据统计,团队累计改良彰武沙化土地20余万亩,节约化肥成本2500万元,直接带动就业300余人,吸引200余名大学生参与,为乡村振兴留下“带不走的科技队伍”。
“玉米涨势明显高于去年!”“乡亲们都在打听‘秘方’!”村民们的一封封感谢信,是对团队最大的肯定。实践团组织者肖鹏老师表示:“学生们在田间课堂深化国情认知,也在服务中蜕变成长。”
据介绍,这支年轻队伍怀着“矢志不移、永不退缩、甘于奉献”的治沙精神,已经将“点沙成金”的低本高效模式推向新疆、内蒙等更广阔战场,为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与塔克沙玛干沙漠阻击战助力,绘就壮丽乡村画卷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