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化工大学:一系列改革,让学生们忙起来……

发布时间:2020年11月12日 文章来源:北国·辽宁日报 【字体:打印本页

 

  实行教考分离,任课教师不再负责出题。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基地,让大学生走出教室,走进车间。推进体育、美育教学改革,加强劳动教育……一系列本科教学改革,让沈阳化工大学的学生们忙起来。

  为深入推进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工作,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11月11日,沈阳化工大学召开了2020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会议。

  会议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新时代全国高校本科教育大会精神和全省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精神,总结表彰了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校级教学成果奖、校级一流本科课程、教师教学大赛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会上,校长许光文作《奋进新时代 担当新使命 谱写化大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新华章》主题报告。报告提出,学校要结合国家的战略需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围绕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密切结合未来“十四五”时期的产业转移特征,预判地区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间的协调发展,积极调整学校定位,优化全校的专业结构与质量,加快促改革、提质量、上水平,全力打造六个“一流”。

  学校党委书记王强表示,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本科教育是大学的根和本,在高等教育中是具有战略地位的教育。要深刻认识本科教学改革的重大意义,增强改革思维,培养斗争精神,深入分析本科教育教学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度推进本科教学改革各项工作。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教学改革系统集成;强化成果导向,建立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要努力办好具有沈阳化工大学特色的一流本科教育,为辽宁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撑。

  下一步,沈阳化工大学将从六个方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

  打造一流的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113”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即一个成果导向培养理念、一种遵照企业和职场环境为背景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层面“协同化育人”,专业层面“家庭化培养”,老师层面“个性化指导”。德智体美劳全面纳入培养体系,课程思政全部覆盖、创新创业教育全员覆盖、体育工作全程覆盖。更加突出学生中心导向、实践导向、卓越导向、创新导向,强化科教产教融合。

  打造一流的本科专业。根据人才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生源质量、学科平台、专业平台等基础数据,建立本科招生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搭建好人才培养的“四梁八柱”。

  打造一流的本科课堂。全面开展一流课程建设,推进“智能+”教育的创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通过课堂教学革命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打造一流的教学能力。构建科学规范、开放包容、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治理体系,形成具有化大特色的人才制度优势,形成结构合理、层次分明、衔接有序、开放包容、可持续发展的师资培养发展体系,选树一批教师教学典型,培训教师掌握“互联网+”教育模式,促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打造一流的实践教学。要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加大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打造一流实践教学平台;加强与地方、行业企业的联系,建设一批高水平实习基地;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深化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训练、队伍建设等关键领域改革。

  打造一流的育人环境。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学生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形成学校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形成学校特色的美育文化;建立劳动育人体系,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相关文档